2009年,我国工业增加值达13.46万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是2005年的1.5倍,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0.1%。
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,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。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,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,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。
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。调整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政策,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,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规模逐步扩大。政府预算体系框架初步建立,进一步完善了公共财政预算,全面编制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,推进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,启动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试编工作。开征环境保护税,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。(二)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,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。
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,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。依法加强税收征管,强化非税收入管理,建立规范的收入管理体系。这些问题,有些是应对危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,有些是发展中必然产生的阶段性问题,有些是由于体制不顺所带来的。
西气东输、西电东送、东西交通大动脉的陆续建成,为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。按照出手要快、出拳要重的要求,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赶在2008年年底以前出台,为战胜危机影响赢得了时间。改革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。2008年深圳华为公司申请国际专利1600多项,在全球企业中排第一位。
特别是社会事业发展长期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,投入有了明显增加,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照射到了广大农村。一到节假日,铁路客运一票难求。
铁路是交通运输体系中突出的薄弱环节。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,推动了城市道路、水电气供应、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向乡村延伸。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,关键在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,加快经济结构调整,这是对十二五提出的重大课题。北部的一些省(区、市)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。
通过多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,节能减排目标有望实现。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得以确立,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已上升到近60%。通讯设备制造水平已居世界前列。运用四个机制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已成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,也是十一五时期的一个成功经验。
这是极不寻常、激动人心的五年,是在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中转危为机、破浪前进的五年,是战胜地震等灾害,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。概括十一五时期的成功经验,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认真总结和继续坚持。
东北地区通过引进资金、技术改造传统产业,使老工业基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由于中央及时采取了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,才弥补了出口大幅度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。
2009年深圳比亚迪、腾讯公司在全球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排位中进入前十名。许多城市和地方政府纷纷效仿深圳的经验,努力打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。值得称道的是,高速铁路建设在这次扩大内需中受到了重视,正在开足马力施工。科研机构和大学积极同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,加快了科技成果工程化、产业化的步伐。在各级地方政府推动下,由企业实施的大宗商品生产销售的合作机制,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。市场机制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。
四个轮子一起转,有效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。国家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80多个配套政策的实施,激发了科研投入的热情,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。
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建设创新型国家,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,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。近十年来,公路建设投资每年高达三、四千亿元,而铁路投资仅有四、五百亿元。
为此,发达地区派出了大批优秀人才,动用了大量资金,为支援后发展地区做出了重大贡献。六个一体化的整体推进,使我们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。
十一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。五年来,四个机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(作者: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) 进入 郑新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十一五 。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,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融合。
紧急启动的政府财政投资,主要用于基础设施、生态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业的发展。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对口支援的互助机制,在灾后重建和帮助落后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十一五时期制定了关于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纲要,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文件,逐步理顺了教育、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,使社会事业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。由于消费的增长弹性有限,保持总需求的基本稳定进而保持经济的大体稳定,主要任务自然落在了投资的增长上。
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。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,我们一定能够克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,赢得新挑战,把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长期保持下去。
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借助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机遇,通过扩大内需,开启了高速公路的建设高潮,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建成了高速公路体系,那么,这一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,我们将建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高速铁路体系,成为这一次扩大内需的标志性成就。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建设,开发低碳技术,推广高效节能技术,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。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已逐步转变为各级政府、企业和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。特别是城乡发展六个一体化制度建设,极大地释放了新农村建设的活力。
进入十一五的前两年,国民经济运行达到新一轮上升期的巅峰,经济增速分别达到12.7%和14.2%,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得不以防止经济过热为主。在运用市场机制方面,中西部地区通过改善投资环境,承接沿海产业转移,使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。
十一五规划实施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:一是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的状况未见好转。五是第三产业发展依然滞后。
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,有力地促进了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。中央财政运用扶持机制,加大转移支付力度,在中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有力地支持了中西部发展。